一段时期以来,大家对莲峰高跃讨论热烈,各执己见,今日刊发【争鸣1】莲峰高跃:渭源社火的早期记载。

莲峰高跃:秧歌中的跃动与灯火

高跃(莲峰方言中念yè),跃,从足,本意为跳,跳跃,上竖、上举的意思。有跳动活跃的样子,含跃字的词语常用于形容迅速或积极的动作。莲峰方言中,把像药字等经常读为(yè),那么人们把高跃,方言叫做高ye,也符合当地人的语言习惯。

其实,从本质上来讲,莲峰秧歌里的高跃和灯笼都是灯,高跃也许就是高跃灯的简称。在夜晚秧歌出来时,高跃紧跟在头人、锣鼓、旌旗后面,灯笼的前面,里面点亮蜡烛,发出昏黄的光。但无论形状、颜色、外形,还是在秧歌里的表演形式却是大不相同,高跃侧重跳、耍,灯笼侧重于轻搭、慢晃(秧歌开场前有个唱小场的环节,由四个中年汉子搭着灯笼,对面四个姑娘扇扇子,主要由男子唱开场曲,唱的时候灯笼搭在手中轻摇慢晃),高跃颜色鲜艳,外形大气圆润;灯笼造型精致,模样小巧玲珑,所以说高跃不仅仅起着灯笼的作用,侧重于舞动,上下跃起,左右腾挪,更主要的是突出跳、耍的精气神,跳出西北汉子的野性张扬、热情奔放。因此从莲峰高跃的主要形式上来看更偏向于跃。比如秧歌中各环节使用的每个动词,用方言形容都特别形象,如跳(耍)高跃,搭灯笼,打(耍)狮子,跑纸马,wan龙、wo旱船、扭妖婆、弹三弦、gōu板胡、唱秧歌等。

图片

汪藩(1775-1831),字价人,号荩臣,陇西县汪家衙(今渭源县莲峰镇)人,生于乾隆乙未年,卒于道光辛卯正月十九日,享年五十六岁。渭源莲峰汪藩一族,本系陇右王汪世显之后裔,著有诗集《思源斋诗草》。

请输入图片描述

图片

《田园四时乐词》

汪藩

其一

节到元宵景物鲜,村庄儿女各喧阗。

一年春事秧歌好,社鼓咚咚击晚天。

其二

绿杨深处暮烟横,聚语争夸试验精。

何日晴风何日雨,大家酾酒赌输赢。

其三

落尽轻花黍稷稠,腰镰刈罢漫勾留。

如云满载篝车重,纔信田家果有秋。

其四

六出飘来片片新,最难飞白舞兼旬。

连年丰歉频频报,瑞雪轻盈不诳人。

这是清代道光年间莲峰本土诗人汪藩在其诗集《思源斋诗草》中关于莲峰秧歌的记载,时任陇西知县刘东渠有评语:“真情实境,正恐绘《豳风》者不能如此描摹尽致”。

一架牛皮大鼓,抡开膀子的西北汉子,两个鼓槌在西北风里翻飞,在凛冬敲的贼响,彷佛要敲醒沉睡的大地,是的,的确如此,再也没有比耍一场社火更接地气的欢闹新春的方式了,在锣鼓声中送走冬天迎接春天,只许只有在这一刻,黎民百姓的心中是酣畅的,舒坦的,尽兴的,真正属于农人的狂欢,而社火中的高跃随着鼓点的节奏翩翩起舞,徐徐在夜色中前行,让古老的民俗走进了我们的记忆,走进了我们的生活。

大家议论纷纷,对该现象表现出浓厚的兴趣,在各平台也纷纷发表了自己的看法。

图片

图片

图片

莲峰高跃赋

陇中形胜,渭水腾光。莲峰毓秀,古道苍茫。岁启三阳,鼓震八荒;秧歌一响,天地共觞。溯其源也,承秦汉之雄浑,融唐宋之琳琅。鼓点翻飞,欲唤春雷醒冻土;流苏摇曳,且随星斗转寒霜。此乃千年社火之精魄,亦为九曲黄河之回响。

观夫高跃之制,匠心独彰。竹骨为纲,纸绸作裳。八棱分合,暗合八卦之象;三环相扣,遥应天地人章。火焰裙边,灼灼若丹霞吐曜;流苏垂彩,飘飘似云锦流光。烛影摇红,恍见羲和驭日;墨痕题句,犹闻太白吟觞。一器之微,尽显乾坤气象;百工之巧,皆凝世代沧桑。

至若秧歌起处,万姓昂藏。老翁擂鼓,声裂冻云;稚子擎灯,影摇春江。高跃凌虚,似夸父追曦而跃;旱船破浪,若冯夷踏雪以航。狮跃龙蟠,鼓点急如骤雨;扇旋绸舞,歌声沸若琼浆。少年振臂,九转回环腾虎步;绣女回眸,千般婀娜醉霓裳。火树银花,照彻寒宵如昼;鸾笙凤管,吹开冻蕊生香。

尤叹薪传有道,文脉未央。昔者袁公开基业,今朝屠子续华章。稚子习武于庠序,书生弄笛在街坊。观那俊秀儿郎,狮头高举,笑傲霜风凛冽;管乐新声,笛韵悠扬,融通今古宫商。更有乡贤护持,官民共襄。修县志以存古调,建展馆以耀殊祥。四十载耕耘,终教绝艺逢甘澍;百千村传习,更看薪火越重冈。

嗟乎!高跃非竹纸之器,乃民魂所藏;秧歌非娱戏之属,实史册流芳。鼓点声中,听得到戍卒征铎、驼铃丝路;烛光影里,照得见耕云锄月、织女蚕娘。今我辈立雪传灯,岂独守旧章?当使秧歌入弦管,高跃上荧屏,借东风之力,播九域八方。愿此渭水明珠,永耀陇原之上;更期莲峰遗韵,长伴华夏腾骧!

最后修改:2025 年 04 月 04 日
如果觉得我的文章对你有用,请随意赞赏